野居偶作
野居偶作。唐代。貫休。 高淡清虛即是家,何須須占好煙霞。無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轉賒。風觸好花文錦落,砌橫流水玉琴斜。但令如此還如此,誰羨前程未可涯。
[唐代]:貫休
高淡清虛即是家,何須須占好煙霞。
無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轉賒。
風觸好花文錦落,砌橫流水玉琴斜。
但令如此還如此,誰羨前程未可涯。
高淡清虛即是家,何須須占好煙霞。
無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轉賒。
風觸好花文錦落,砌橫流水玉琴斜。
但令如此還如此,誰羨前程未可涯。
譯文
高淡清虛是心靈的家園,何須占據勝水名山。
無心求道便是得道,有意結交人倒疏遠。
風吹繁花飄如織錦,階前流水清似彈琴。
我愿如此直至永遠,不慕世人燦爛前程。
注釋
煙霞:即山水勝景。隱居之人往往酷愛山水,有煙霞痼疾。
賒:遠。
修道的方法有種種不同,入道的門徑亦有種種,然其終歸目的都是一個,即得道。而得道在于心與道打成一片,不知有何區別,《維摩詰經》所謂“心凈國土凈”,《壇經》所謂“直心是道場”。既如此,修心而使之高淡清虛便是,又何須一定在名山勝水中修。詩人貫休以為,在在處處都可修心,他自己也一定是隨意地在一個野居之所居處下來,而寫成這首小詩。他的隨意,也就是無心,而無心即為得道。所謂無心,即將過去的種種知見全部丟掉,還以一個人的本來面貌,這才是得道的境界。有心追求道,也就有了道與人的區別,好比“你”有意地去結交人,別人會對“你”的目的產生懷疑因而疏遠“你”。無心于道才是道與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比如風本無心吹,花本無心落,但風吹花落卻織成了最美麗的圖畫;石階無心斜,溪水無心流,而階前流水聲奏出了最悅耳動聽的樂曲。這樣一種無心隨意的生活,便是最為理想的生活了,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值得追求呢。貫休該詩以說理及寫景相結合,表現了野居生活中體味的禪道與禪趣。
唐代·貫休的簡介
貫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豁(一說為江西進賢縣)人,唐末五代著名畫僧。7歲時投蘭溪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為童侍。貫休記憶力特好,日誦《法華經》1000字,過目不忘。貫休雅好吟詩,常與僧處默隔籬論詩,或吟尋偶對,或彼此唱和,見者無不驚異。貫休受戒以后,詩名日隆,仍至于遠近聞名。乾化二年(915年)終于所居,世壽89。
...〔
? 貫休的詩(477篇) 〕
南北朝:
沈約
悲落桐。落桐早霜露。燕至葉未抽。鴻來枝已素。本出龍門山。長枝仰刺天。
上峰百丈絕。下趾萬尋懸。幽根已盤結。孤枝復危絕。
悲落桐。落桐早霜露。燕至葉未抽。鴻來枝已素。本出龍門山。長枝仰刺天。
上峰百丈絕。下趾萬尋懸。幽根已盤結。孤枝複危絕。
明代:
王弘誨
清朝耆碩里中聞,敕葬新恩借使君。海上松楸覃雨露,日邊劍舄擁風云。
茂陵遺草歸時奏,庾嶺寒梅到處芬。知是靈均門下客,大招何處擬騷文。
清朝耆碩裡中聞,敕葬新恩借使君。海上松楸覃雨露,日邊劍舄擁風雲。
茂陵遺草歸時奏,庾嶺寒梅到處芬。知是靈均門下客,大招何處擬騷文。
明代:
于慎行
親函璽綬賜王侯,百二秦關亦壯游。華岳三峰天外落,洪河一葦日邊流。
星潢色動金城夜,鼓角寒生玉塞秋。咫尺昆崙應可問,乘槎莫到海西頭。
親函璽綬賜王侯,百二秦關亦壯遊。華嶽三峰天外落,洪河一葦日邊流。
星潢色動金城夜,鼓角寒生玉塞秋。咫尺昆崙應可問,乘槎莫到海西頭。
:
劉崧
故人東去維揚日,學士親題送別詩。一代風流嗟已矣,十年漂泊更何之。
久傳大府承簪筆,猶滯滄江理釣絲。寂寞舊游臨汝曲,秋風雕鶚起遐思。
故人東去維揚日,學士親題送別詩。一代風流嗟已矣,十年漂泊更何之。
久傳大府承簪筆,猶滯滄江理釣絲。寂寞舊遊臨汝曲,秋風雕鶚起遐思。
唐代:
韓愈
憶昨夾鐘之呂初吹灰,上公禮罷元侯回。車載牲牢甕舁酒,
并召賓客延鄒枚。腰金首翠光照耀,絲竹迥發清以哀。
青天白日花草麗,玉斝屢舉傾金罍。張君名聲座所屬,
憶昨夾鐘之呂初吹灰,上公禮罷元侯回。車載牲牢甕舁酒,
并召賓客延鄒枚。腰金首翠光照耀,絲竹迥發清以哀。
青天白日花草麗,玉斝屢舉傾金罍。張君名聲座所屬,
明代:
李孫宸
雨露猶傳奕葉光,謝庭楚澤競芬芳。握來會起明光草,不向猗蘭論國香。
雨露猶傳奕葉光,謝庭楚澤競芬芳。握來會起明光草,不向猗蘭論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