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雨朝寒愁不勝,那能還傍杏花行。譯文及注釋
譯文
這連綿不斷的雨如同剪不斷的哀愁,依稀記得去年我們到杏花園游玩,還一起攀上枝頭摘取花枝,比賽誰最輕盈利落。
香爐中的熏煙輕輕地縈繞,雙袖在爐火映照中泛著紫紅的顏色,身著青衫而臉上脹紅了酒暈。人間何其廣大,竟然還是無處尋覓、亦無處寄托那一份多情。
注釋
伏雨:指連綿不斷的雨。杜甫《秋雨嘆》詩:“闌風(fēng)伏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一云。”
高摘:攀高折花。
斗輕盈:與同伴比賽看誰的動(dòng)作更迅捷輕快。輕盈,多用以形容女子體態(tài)的輕快、靈活。
爐煙:香爐中的熏煙。
酒暈:喝完酒后臉上泛起的紅暈。陸游《宴西樓》詩:“燭光低映珠帳麗,酒暈徐添玉頰紅。”
參考資料:
1、(清)納蘭性德著.《納蘭詞注》:岳麓書社,2005.1:第34頁
2、(清)納蘭性德著;田萍注解.納蘭詞全集鑒賞:中國畫報(bào)出版社,2013.04:第384頁
創(chuàng)作背景
在這一年,納蘭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位女子離開了人間。在以后的悼亡詩詞中,他浸著淚水的墨筆一再流露出哀婉凄楚的不盡相思之情和悵然若失的懷念心緒。他在一首《沁園春》中寫道: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月,觸緒還傷。
參考資料:
1、(清)納蘭性德著;聶小晴注譯.納蘭詞全編箋注: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3.08:第112頁
鑒賞
這是一首相思之作,卻不同于那種甜蜜憧憬的懷想,亦不是刻骨銘心的感念。如果一定要用一個(gè)詞來形容這首小令,那么非此二字莫可當(dāng)?shù)茫宏@珊。
所謂“那能還傍杏花行。去年高摘斗輕盈”,正是“春花秋月,觸緒還傷”的另一番寫照。當(dāng)年他曾和她一起攀上杏樹枝頭摘取花枝,比賽誰最輕盈利落,而今的杏花春雨一如往昔,而佳人已逝,以至于唯恐再見到杏花,觸動(dòng)自己的傷心事。睹物傷情,算是中國詩歌由來已久的傳統(tǒng)。
轉(zhuǎn)到下片,出現(xiàn)一組精工的對句:“漫惹爐煙雙袖紫,空將酒暈一衫青。”這兩句解釋出來,就是熏爐上的煙氣輕輕縈繞,雙袖在爐火中映出紫紅的顏色,身著青衫而臉上泛出了酒暈。句中一個(gè)“漫惹”,一個(gè)“空將”,極寫無聊之態(tài)。這里納蘭仿佛是說,我現(xiàn)在多么無趣啊,恍恍惚惚,呆呆地烤著爐火,飲著乏味的酒,忽忽悠悠就醉了,我也不知是為了什么,我也不知要做什么。
尾句,作者舍棄了一切描寫與對仗,平平呵出:人間何處問多情。以人間之廣大,竟然還是無處尋覓、亦無處寄托那一份多情。看似平淡的一句話,卻實(shí)已把天地逼仄到了極處。這正是“誰念西風(fēng)獨(dú)自涼”的境界,西風(fēng)遍吹,而獨(dú)有我感到了深深的涼意。天地廣大,而唯有我心懷迂曲,無處排遣,無處寄托。
納蘭性德簡介
清代·納蘭性德的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gè)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yù),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shí)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guān)聯(lián)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jīng)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背景,加之個(gè)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獨(dú)特的個(gè)性和鮮明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fēng)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 ? =$docheckrep[2]?ReplaceWriter($ecms_gr[writer]):$ecms_gr[writer]?>的詩(218篇)〕猜你喜歡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出自 唐代 柳宗元: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
-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出自 唐代 張籍: 《節(jié)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
花落花開自有時(shí),總賴東君主。
出自 宋代 嚴(yán)蕊: 《卜算子·不是愛風(fēng)塵》
- 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
-
羨青山有思,白鶴忘機(jī)。
出自 湯恢: 《八聲甘州·摘青梅薦酒》
-
年年歲歲望中秋,歲歲年年霧雨愁。
出自 宋代 曾幾: 《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
- 昔時(shí)人已沒,今日水猶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