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題三首
偶題三首。宋代。朱熹。 門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終日面崔嵬。只看云斷成飛雨,不道云從底處來。擘開蒼峽吼奔雷,萬斛飛泉涌出來。斷??蓍稛o泊處,一川寒碧自縈回。步隨流水覓溪源,行到源頭卻惘然。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隨處弄潺湲。
[宋代]:朱熹
門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終日面崔嵬。
只看云斷成飛雨,不道云從底處來。
擘開蒼峽吼奔雷,萬斛飛泉涌出來。
斷??蓍稛o泊處,一川寒碧自縈回。
步隨流水覓溪源,行到源頭卻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隨處弄潺湲。
門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終日面崔嵬。
隻看雲斷成飛雨,不道雲從底處來。
擘開蒼峽吼奔雷,萬斛飛泉湧出來。
斷??蓍稛o泊處,一川寒碧自縈回。
步隨流水覓溪源,行到源頭卻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隨處弄潺湲。
譯文
門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團團的綠紫相間,高聳的山峰終日云遮霧繞像戴著頭巾。
人們只知道雨是從云的縫隙里落下,不知道云哪里來的。
沖破峽谷若雷霆在滾動,無數的瀑布噴涌而出。
斷枝枯草沒有可以停泊的地方,只好隨著寒冷的碧水獨自流浪。
隨著流水想找到溪流的源頭,到了溪流的出水處卻迷惑了。
才相信真的源頭是找不到的,還是柱著手杖欣賞隨遇的潺潺美泉吧。
注釋
幅巾:古代文士用絹一幅束發,成為幅巾,為一種表示儒雅的裝束。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這里指山。
不道:猶不知。底處:何處。
擘開:沖開。
斷??蓍叮簹堉萑~。
縈回:徘徊蕩漾。
筇(qió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
偶題三首創作背景
此詩大約作于乾道、淳熙年間。朱熹的詩歌,往往從閑適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學的道理。《偶題三首》正是此類的詩篇。
朱熹的《偶題三首》約作于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年間。朱熹的詩歌,往往從偶然閑適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學的道理。
唐代·朱熹的簡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云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謚文,又稱朱文公。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
? 朱熹的詩(1187篇) 〕
元代:
麻革
地入荒蕪過客稀,村深門巷暮山圍。悠悠獨鳥穿云下,策策寒烏掠日飛。
人事百年梧葉老,秋風萬里稻花肥。兵塵河朔迷歸路,惆悵平沙送夕暉。
地入荒蕪過客稀,村深門巷暮山圍。悠悠獨鳥穿雲下,策策寒烏掠日飛。
人事百年梧葉老,秋風萬裡稻花肥。兵塵河朔迷歸路,惆悵平沙送夕暉。
宋代:
蘇頌
聞君八法擅臨池,擪押工夫世少知。學者伏膺虞秘監,時賢求范永禪師。
流傳異日須懸帳,交質何人敢對棋。斂手姜芽柳家樣,解嘲幾困老劉詩。
聞君八法擅臨池,擪押工夫世少知。學者伏膺虞秘監,時賢求範永禪師。
流傳異日須懸帳,交質何人敢對棋。斂手姜芽柳家樣,解嘲幾困老劉詩。
:
玄燁
石磴高盤處,青楓引物華。聞聲知樹密,見景絕紛嘩。
綠嶼臨窗牖,晴云趁綺霞。忘言清靜意,頻望群生嘉。
石磴高盤處,青楓引物華。聞聲知樹密,見景絕紛嘩。
綠嶼臨窗牖,晴雲趁綺霞。忘言清靜意,頻望群生嘉。
明代:
楊起元
疇昔之京國,荒涼見茲縣。今我復斯來,甫田昔為佃。
頗聞長官仁,招集得民便。麥秀匝四野,牛羊勿履踐。
疇昔之京國,荒涼見茲縣。今我複斯來,甫田昔為佃。
頗聞長官仁,招集得民便。麥秀匝四野,牛羊勿履踐。
近代:
章士釗
昨宵失睡仍朝起。愁人向乏銷愁計。涼日上珠蘭。秋風一味寒。
添衣窗下坐。冷燕檐前過。燕語似將離。丁寧春社時。
昨宵失睡仍朝起。愁人向乏銷愁計。涼日上珠蘭。秋風一味寒。
添衣窗下坐。冷燕檐前過。燕語似將離。丁甯春社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