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九華山
題九華山。唐代。譚銖。 憶聞九華山,尚在童稚年。浮沉任名路,窺仰會無緣。罷職池陽時,復遭迎送牽。因茲契誠愿,矚望枕席前。況值春正濃,氣色無不全。或如碧玉靜,或似青靄鮮。或接白云堆,或映紅霞天。呈姿既不一,變態何啻千。巍峨本無動,崇峻性豈偏。外景自隱隱,潛虛固幽玄。我來暗凝情,務道志更堅。色與山異性,性并山亦然。境變山不動,性存形自遷。自遷不阻俗,自定不失賢。浮華與朱紫,安可迷心田。
[唐代]:譚銖
憶聞九華山,尚在童稚年。浮沉任名路,窺仰會無緣。
罷職池陽時,復遭迎送牽。因茲契誠愿,矚望枕席前。
況值春正濃,氣色無不全。或如碧玉靜,或似青靄鮮。
或接白云堆,或映紅霞天。呈姿既不一,變態何啻千。
巍峨本無動,崇峻性豈偏。外景自隱隱,潛虛固幽玄。
我來暗凝情,務道志更堅。色與山異性,性并山亦然。
境變山不動,性存形自遷。自遷不阻俗,自定不失賢。
浮華與朱紫,安可迷心田。
憶聞九華山,尚在童稚年。浮沉任名路,窺仰會無緣。
罷職池陽時,複遭迎送牽。因茲契誠願,矚望枕席前。
況值春正濃,氣色無不全。或如碧玉靜,或似青靄鮮。
或接白雲堆,或映紅霞天。呈姿既不一,變態何啻千。
巍峨本無動,崇峻性豈偏。外景自隱隱,潛虛固幽玄。
我來暗凝情,務道志更堅。色與山異性,性并山亦然。
境變山不動,性存形自遷。自遷不阻俗,自定不失賢。
浮華與朱紫,安可迷心田。
唐代·譚銖的簡介
譚銖,唐文學家。一作談銖,吳郡(今蘇州)人。初為廣文生,嘗習佛學。武宗會昌元年(841)登進士第,曾為蘇州鹺院官。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前后,又任池陽地方官,作《廬州明教寺轉關經藏記》。罷職后,游九華山,題詩云:“我來暗凝情,務道志更堅”。歷經仕路沉浮,性轉淡泊。《全唐詩》錄存其詩二首。《全唐文》錄存其文一篇。
...〔
? 譚銖的詩(2篇) 〕
:
李時勉
仆夫促嚴駕,曉發鑾輿先。避彼雞鳴道,迂回由東山。
山險歷層疊,路狹經萬盤。下山入地底,登高上云端。
仆夫促嚴駕,曉發鑾輿先。避彼雞鳴道,迂回由東山。
山險曆層疊,路狹經萬盤。下山入地底,登高上雲端。
宋代:
強至
紺瓶白酒下吟堂,洗盞傾甆肯漫嘗。
寒屋自融春日面,煖杯能轉少年腸。
紺瓶白酒下吟堂,洗盞傾甆肯漫嘗。
寒屋自融春日面,煖杯能轉少年腸。
:
弘歷
招提湖北角,閱武便曾過。碧篆消新火,青松拿老柯。
客心惜頹廢,僧意冀檀那。欲擬從其愿,民財慮費多。
招提湖北角,閱武便曾過。碧篆消新火,青松拿老柯。
客心惜頹廢,僧意冀檀那。欲擬從其願,民財慮費多。
明代:
王夫之
湘波一尺阻東西,湘草湘煙入望迷。碧海相看消鏡雪,丹經何術煉銀泥。
歸舟吳越迎歌扇,潭水滄浪廢杖藜。問訊綏山桃幾熟,飛花好寄五陵溪。
湘波一尺阻東西,湘草湘煙入望迷。碧海相看消鏡雪,丹經何術煉銀泥。
歸舟吳越迎歌扇,潭水滄浪廢杖藜。問訊綏山桃幾熟,飛花好寄五陵溪。
宋代:
王庭圭
幡竿插入千巖底,鳥語飛來絕壁間。洞口行人迷處所,不知鐘梵鎖孱顏。
幡竿插入千巖底,鳥語飛來絕壁間。洞口行人迷處所,不知鐘梵鎖孱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