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諸隱者夜登四明山
同諸隱者夜登四明山。唐代。施肩吾。 半夜尋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觸云行。相呼已到無人境,何處玉簫吹一聲。
[唐代]:施肩吾
半夜尋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觸云行。
相呼已到無人境,何處玉簫吹一聲。
半夜尋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觸雲行。
相呼已到無人境,何處玉簫吹一聲。
譯文
為尋幽靜,半夜上四明山,
手攀松桂,觸云而行,
到達了無人之境。
忽然,從遠處傳來悠揚的洞簫聲,飄飄忽忽。
注釋
四明山:在浙江省寧波市西南,為天臺山支脈。
尋幽:探訪幽隱之處。
攀:緊緊地抓住。
簫:是一種樂器。
首句“半夜尋幽”四字,讓人產生一種好奇心理,“上四明”三字,就更使人覺得神秘而不可捉摸:這些人究竟要干什么?深更半夜為什么去登四明山?倘若讀者懂得“隱者”是怎么一回事,那么,產生的就不會是重重的疑問,而會是一種興趣,一種對這些隱者奇特性格與志趣的濃厚興趣。隱者,一般說來都是一些有一定才能的知識分子,他們厭棄塵世的惡俗與平庸,孤高自許,傲世獨立,寄情于山水或放浪形骸,興趣與常人不同。這首詩寫的“諸隱者”就屬于這類人。或許是突如其來的興致,興之所至,身之所至,所以相約一同夜登四明山。前兩句寫登山的艱險。手攀松桂枝,身與浮云齊,慢慢地終于到了頂峰。三、四句寫深夜四明山萬籟俱寂的情景。眾人登上山頂,你呼我應,空山寂靜,傳響不絕;突然不知從哪兒傳來玉簫的奏響,劃破夜空,眾人屏氣靜聽,卻再無聲息。寫來逼真而有意趣。因為是“夜登”,又是“同諸隱者”,所以此詩反映的是作者平靜淡泊的心志、寄情山水的雅趣,別無他意。
唐代·施肩吾的簡介
施肩吾(780-861),唐憲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進士,唐睦州分水縣桐峴鄉(賢德鄉)人,字希圣,號東齋,入道后稱棲真子。施肩吾是杭州地區第一位狀元(杭州孔子文化紀念館語),他集詩人、道學家、臺灣第一個民間開拓者于一身的歷史人物。
...〔
? 施肩吾的詩(201篇) 〕
唐代:
陳子昂
邊地無芳樹,鶯聲忽聽新。間關如有意,愁絕若懷人。
明妃失漢寵,蔡女沒胡塵。坐聞應落淚,況憶故園春。
邊地無芳樹,鶯聲忽聽新。間關如有意,愁絕若懷人。
明妃失漢寵,蔡女沒胡塵。坐聞應落淚,況憶故園春。
:
陳肇興
銅瓶紙帳鎮相宜,一種清寒世少知。得氣本來能耐冷,出群原不在多姿。
相逢縞袂霜千朵,散盡黃金月一枝。悟得此中真意處,白描還要性靈詩。
銅瓶紙帳鎮相宜,一種清寒世少知。得氣本來能耐冷,出群原不在多姿。
相逢縞袂霜千朵,散盡黃金月一枝。悟得此中真意處,白描還要性靈詩。
:
釋妙聲
吳越山川一水分,總戎今屬李將軍。旌旗影動黿鼉窟,鼓角聲連虎豹群。
徼外遐荒來送款,幕中賓客總能文。想君禹穴題詩處,長向姑蘇望白云。
吳越山川一水分,總戎今屬李將軍。旌旗影動黿鼉窟,鼓角聲連虎豹群。
徼外遐荒來送款,幕中賓客總能文。想君禹穴題詩處,長向姑蘇望白雲。
明代:
于慎行
諸生祖帳擁離顏,云際飛鳧不可攀。萬里天懸瓊島月,三秋人住谷城山。
梅花北嶺通閩路,海水南頭望漢關。此日鮫人愁正極,因君欲見去珠還。
諸生祖帳擁離顔,雲際飛鳧不可攀。萬裡天懸瓊島月,三秋人住谷城山。
梅花北嶺通閩路,海水南頭望漢關。此日鮫人愁正極,因君欲見去珠還。
明代:
俞彥
珠蕊初翻,銀河乍滿,風浪其間慣歷。須信來宵憶此宵,總迢遞、應強寥寂。
無賴封姨,多情烏鵲,畢竟佳期還覓。別離歲歲一般情,又何用、常年悲戚。
珠蕊初翻,銀河乍滿,風浪其間慣曆。須信來宵憶此宵,總迢遞、應強寥寂。
無賴封姨,多情烏鵲,畢竟佳期還覓。別離歲歲一般情,又何用、常年悲戚。
宋代:
釋如珙
塵中辨主問巖頭,心識如何曾得休。
鼻孔眼睛都要見,銅沙鑼里滿盛油。
塵中辨主問巖頭,心識如何曾得休。
鼻孔眼睛都要見,銅沙鑼裡滿盛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