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王司訓汶陽親舍圖
題王司訓汶陽親舍圖。明代。薛瑄。 先生累葉居鄒魯,禮樂詩書紹先祖。夫子遺風飽已聞,杏壇遺跡頻經睹。一自賓興上玉京,便拜除書綰絲組。官在中州千里馀,回首鄉關路修阻。為因甘旨缺晨昏,故遣良工寫鄉土。淡靄初分嶺上村,輕煙乍點天邊樹。洙泗微茫洄不流,龜蒙岌嶪黯將雨。憑軒忽若無丹青,汶水之陽見庭宇。花間一鳥窺簾櫳,竹里兒童隨杖履。靜聽如聞琴瑟鳴,細看似覺斑斕舞。先生乃是純孝人,思親對此融心神。錦衣有日遂榮養,壽觴更祝如大椿。吾聞昔日唐忠臣,大行跋馬高嶙峋。白云孤飛繞親舍,望之不覺涕零巾。至今香名滿人耳,先生豈不追芳塵。愿將此圖莫輕擲,子孫永作傳家珍。
[明代]:薛瑄
先生累葉居鄒魯,禮樂詩書紹先祖。夫子遺風飽已聞,杏壇遺跡頻經睹。
一自賓興上玉京,便拜除書綰絲組。官在中州千里馀,回首鄉關路修阻。
為因甘旨缺晨昏,故遣良工寫鄉土。淡靄初分嶺上村,輕煙乍點天邊樹。
洙泗微茫洄不流,龜蒙岌嶪黯將雨。憑軒忽若無丹青,汶水之陽見庭宇。
花間一鳥窺簾櫳,竹里兒童隨杖履。靜聽如聞琴瑟鳴,細看似覺斑斕舞。
先生乃是純孝人,思親對此融心神。錦衣有日遂榮養,壽觴更祝如大椿。
吾聞昔日唐忠臣,大行跋馬高嶙峋。白云孤飛繞親舍,望之不覺涕零巾。
至今香名滿人耳,先生豈不追芳塵。愿將此圖莫輕擲,子孫永作傳家珍。
先生累葉居鄒魯,禮樂詩書紹先祖。夫子遺風飽已聞,杏壇遺跡頻經睹。
一自賓興上玉京,便拜除書綰絲組。官在中州千裡馀,回首鄉關路修阻。
為因甘旨缺晨昏,故遣良工寫鄉土。淡靄初分嶺上村,輕煙乍點天邊樹。
洙泗微茫洄不流,龜蒙岌嶪黯將雨。憑軒忽若無丹青,汶水之陽見庭宇。
花間一鳥窺簾櫳,竹裡兒童隨杖履。靜聽如聞琴瑟鳴,細看似覺斑斕舞。
先生乃是純孝人,思親對此融心神。錦衣有日遂榮養,壽觴更祝如大椿。
吾聞昔日唐忠臣,大行跋馬高嶙峋。白雲孤飛繞親舍,望之不覺涕零巾。
至今香名滿人耳,先生豈不追芳塵。願將此圖莫輕擲,子孫永作傳家珍。
唐代·薛瑄的簡介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溫,號敬軒。河津(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里望鄉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學家、文學家,河東學派的創始人,世稱“薛河東”。薛瑄繼曹端之后,在北方開創了“河東之學”,門徒遍及山西、河南、關隴一帶,蔚為大宗。其學傳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呂大鈞兄弟為主的“關中之學”,其勢“幾與陽明中分其感”。清人視薛學為朱學傳宗,稱之為“明初理學之冠”,“開明代道學之基”。高攀龍認為,有明一代,學脈有二:一是南方的陽明之學,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學。。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
? 薛瑄的詩(851篇) 〕
元代:
鄧文原
禾黍連云待歲功,爾曹竊食素餐同。平生貪黠終何用,看取人間五技窮。
禾黍連雲待歲功,爾曹竊食素餐同。平生貪黠終何用,看取人間五技窮。
宋代:
劉克莊
所立未如溫太真,詎宜跬步暫忘親。
乃知峻坂驅車者,有愧高堂扇枕人。
所立未如溫太真,詎宜跬步暫忘親。
乃知峻坂驅車者,有愧高堂扇枕人。
清代:
屈大均
我自三云塞,來歸百粵城。故人離別盡,邊地姓名輕。
孔雀自相妒,梅花無此情。如君是知己,應解識生平。
我自三雲塞,來歸百粵城。故人離別盡,邊地姓名輕。
孔雀自相妒,梅花無此情。如君是知己,應解識生平。
宋代:
章甫
置身高踞澄臺上,放眼遙空碧海中。不使一層樓尚隔,真誇千里目能窮。
龍門倒射滄溟日,蜃氣消沉島嶼風。浩淼流波歸巨壑,茫茫大半是朝東。
置身高踞澄臺上,放眼遙空碧海中。不使一層樓尚隔,真誇千裡目能窮。
龍門倒射滄溟日,蜃氣消沉島嶼風。浩淼流波歸巨壑,茫茫大半是朝東。
:
俞明震
自浮滄海送殘陽,漸覺閒身人莽蒼。一掬酸辛成獨往,無邊天水共微光。
風檣隱隱開元氣,朔雁聲聲吊戰場。凄絕一更初魄語,故人相望涕成行。
自浮滄海送殘陽,漸覺閒身人莽蒼。一掬酸辛成獨往,無邊天水共微光。
風檣隱隱開元氣,朔雁聲聲吊戰場。凄絕一更初魄語,故人相望涕成行。
唐代:
龐蘊
塵六門前喚,無情呼不入。二彼總空空,自然唇不濕。
從此絕因緣,葛五隨緣出。惟有空寂舍,圓八同金七。
塵六門前喚,無情呼不入。二彼總空空,自然唇不濕。
從此絕因緣,葛五隨緣出。惟有空寂舍,圓八同金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