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況愈下的成語故事

拼音měi kuàng yù xià
基本解釋每:每一次;逐一;況:狀況;愈:更加。比喻情況的發展越來越不好。
出處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 東坡一》:“非盡如此,后山乃比之教坊司雷大使舞,是何每況愈下,蓋其謬耳!”
每況愈下的典故
戰國時有一個叫東郭子的人,聽說莊子對“道”很有研究,就去向莊子請教,問他“道”到底在什么地方。
莊子說:“我講的‘道’各處都有,無處不在。”
“那請您具體指明它在哪些地方,可以嗎?”東郭子非常客氣。
莊子不假思索:“在螞蟻洞里。”
東郭子非常奇怪:“道,是很高尚的東西,怎么會存在于這么卑下的地方?”
莊子又說:“‘道’,在稗草、磚瓦碎石之中。”
“這不是愈加卑下了嗎?”東郭子更為奇怪。
莊子繼續說:“我的‘道’在屎尿之中!”
東郭子聽莊子越說越低下,心里很不高興。
莊子這才向解釋:“要滿足您的要求,把‘道’的本質說明白,就得像在集市上檢查豬的肥瘦一樣,愈是豬的下部,愈能看出豬的肥瘦。因為豬腿的下部是最難長膘的,如果腿部也長滿肉,其他部位當然更肥了。所以,我今天告訴您‘道’所在的地方,盡是卑賤的地方,這些地方都有‘道’,那么‘道’存在于其他的地方,也就不言自明了。”
“噢,原來是這樣。”東郭子很佩服莊子的才學。
這個故事出自《莊子·知北游》。原來的意思是說,越從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實情況。后來意思逐漸轉變為表示情況越來越糟糕的意思。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每況愈下)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稀里嘩啦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13回:“三更時候,又趕上大風大雨,只聽得稀里嘩啦,那黃河水就像山一樣的倒下去了。” |
奉命惟謹 | 明 李東陽《先考贈少傅府君誥命碑陰記》:“東陽皆奉命惟謹。” |
大有可為 | 清 李寶嘉《文明小史》:“地方雖一千余里,仙民成俗,大有可為。” |
上氣不接下氣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七回:“一霎時漂流數百里外,直把一個好義急公的老鼠淹得上氣不接下氣。” |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
滿山遍野 | 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二章:“他坐鎮延安,用紅藍鉛筆在地圖上亂畫,我們就滿山遍野亂竄!” |
曉以大義 | 吳玉章《從甲午戰爭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憶》第十四篇:“林時爽誤信其中頗有黨人,合欲曉以大義。” |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 謝扶民《壯族人民優秀的兒子韋拔群》:“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于是雙方的隨員就對打起來了。” |
繁文縟節 | 宋 蘇軾《上圓丘合祭卞議》:“省去繁文末節,則一歲可以再郊。” |
愛才如渴 | 清·葉燮《原詩·外篇上》:“嫉惡甚嚴,愛才若渴,此韓愈之面目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