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不諱的成語故事

拼音zhí yán bù huì
基本解釋直率地講話;毫不隱諱(諱:忌諱;隱諱)。
出處《晉書 劉波傳》:“臣鑒先征,竊惟今事,是以敢肆狂瞽,直言無諱。”
直言不諱的典故
公元383年,東晉軍在淝水之戰大敗前秦軍,孝武帝命劉波坐鎮北方。劉波身患重病,估計不久就要離開人世,已經無能為力了。他上一道奏疏,直言不諱地把自己的情況與治國建議講出來,希望孝武帝重用能人守疆土。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直言不諱)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低聲下氣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95回:“這里只苦了襲人,在寶玉跟前低聲下氣的伏侍勸慰。” |
徑情直遂 | 《歇冠子 著希》:“夫義,節欲而治,禮,反情而辨者也。故君子徑情而行也。” |
所作所為 | 明 李贄《答周西巖書》:“我不識渠半生以前所作所為,皆是誰主張乎?” |
首身分離 | 《戰國策·秦策四》:“刳腹折頤,首身分離。” |
斗唇合舌 | 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卷上:“韓三十五老大漢向同年覓得一副使,而更學斗唇合舌。” |
不三不四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五卷:“可見元宵之夜,趁著喧鬧叢中干那不三不四勾當的,不一而足。” |
來蹤去跡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6卷:“陸婆向來也曉得兒子些來蹤去跡,今番殺人一事,定有干涉,只是不敢問他,卻也懷著鬼胎。” |
兵荒馬亂 | 明 李唐賓《梧桐葉》第四折:“不然,那兵荒馬亂,定然遭驅被擄。” |
一文不名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佞幸列傳》:“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 |
惹事生非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宋四公大鬧禁魂張》:“如今再說一個富家,安分守己,并不惹事生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