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樓曉望
庾樓曉望。唐代。白居易。 獨憑朱檻立凌晨,山色初明水色新。竹霧曉籠銜嶺月,頻風暖送過江春。子城陰處猶殘雪,衙鼓聲前未有塵。三百年來庾樓上,曾經多少望鄉人。
[唐代]:白居易
獨憑朱檻立凌晨,山色初明水色新。
竹霧曉籠銜嶺月,頻風暖送過江春。
子城陰處猶殘雪,衙鼓聲前未有塵。
三百年來庾樓上,曾經多少望鄉人。
獨憑朱檻立淩晨,山色初明水色新。
竹霧曉籠銜嶺月,頻風暖送過江春。
子城陰處猶殘雪,衙鼓聲前未有塵。
三百年來庾樓上,曾經多少望鄉人。
在古代詩歌中很有一部分是“登高望遠”之作,要么站在樓上,要么站在山上。或是因為站在高處,憑欄臨風,衣襟擺動,發際飄搖,眼目所到之處,皆是寬闊宏大視野,此情此景此境最容易激發人的豪情氣概。這豪情氣概充塞胸間,若不抒發出來,定覺難受。會做詩的便將之化成詩句,會唱歌便將之化作歌聲,既不會做詩也不會唱歌的,也定要對著遠處哦哦啊啊吼叫幾聲,才覺痛快。
白居易站在庾樓之上,策動他內心的不是洶涌的豪情,而是悠遠的鄉情。
獨憑朱欄立凌晨,山色初明水色新。
首二句寫明了時間、地點和景色,定下了全詩的意境。
竹霧曉籠銜嶺月,蘋風暖送過江春。
此二句繼續寫景,蘋風就是單純的指風,古人認為“夫風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所以稱風為蘋風。其中后一句寫得很妙,指明了季節是初春,那邊的蘋風一吹,便將溫暖的春天送到江這邊來了。
子城陰處尤殘雪,衙鼓聲前未有塵。
想是庾樓坐落在一座城市邊(可能是江城,未作考證),從這里大概可以看到全城景貌,包括白居易平常上班的衙門。前一句再一次揭明了季節為冬末春初,城市陰處的雪還未化盡;后一句亦再一次揭示時間是清晨,人們一天的工作還未開始,衙門口大鼓前還沒有塵土飛起——說明沒人在那兒活動。
末二句是點睛之筆,前面寫景、寫景,到結束了來這么一句感嘆,戛然而止,卻意蘊悠遠。這望鄉人中,白居易何嘗不是其中一個。
唐代·白居易的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
? 白居易的詩(2585篇) 〕
宋代:
孫覿
吟牽東閣興,靜憩北窗眠。窟小中生月,文高迥入玄。
回看甲乙第,已到巳辰邊。不見門生莠,歌鐘尚隱然。
吟牽東閣興,靜憩北窗眠。窟小中生月,文高迥入玄。
回看甲乙第,已到巳辰邊。不見門生莠,歌鐘尚隱然。
明代:
皇甫汸
窈窕一佳人,鉛華世絕倫。花因解語艷,山入畫眉顰。
寶髻隨時廣,羅衣逐態新。坐令幽谷里,無夜不生春。
窈窕一佳人,鉛華世絕倫。花因解語豔,山入畫眉顰。
寶髻隨時廣,羅衣逐態新。坐令幽谷裡,無夜不生春。
宋代:
岳珂
金城十仞據陽池,三鎮高扃死不隨。
自是天恩浹肌髓,不關左衽限戎夷。
金城十仞據陽池,三鎮高扃死不隨。
自是天恩浹肌髓,不關左衽限戎夷。
清代:
姚燮
敢肆鮮卑膽,來從內地窺。斤將傷到鼻,燃已急當眉。
云壓三江動,烏啼萬井危。要津猶可據,吾憶李鴉兒。
敢肆鮮卑膽,來從內地窺。斤將傷到鼻,燃已急當眉。
雲壓三江動,烏啼萬井危。要津猶可據,吾憶李鴉兒。
宋代:
方一夔
弱冠知名動紫宸,兩朝際遇荷恩深。身先赴義人爭死,天不成功淚滿襟。
自鄭有謀歸華氏,舍湘無地托王琳。鞠躬待死無馀事,不負朝廷不負心。
弱冠知名動紫宸,兩朝際遇荷恩深。身先赴義人爭死,天不成功淚滿襟。
自鄭有謀歸華氏,舍湘無地托王琳。鞠躬待死無馀事,不負朝廷不負心。
明代:
皇甫涍
自予牽世網,展轉歲時侵。坐惜衰蓬鬢,空思返舊林。
蟲鳴秋戶急,月照客庭深。已分愁中老,愁逢病不禁。
自予牽世網,展轉歲時侵。坐惜衰蓬鬢,空思返舊林。
蟲鳴秋戶急,月照客庭深。已分愁中老,愁逢病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