恤近忽遠

意思解釋
基本解釋恤:周濟;忽:不重視。救濟自己親近的人,對不親近的人就不重視。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8回:“紹恤近忽遠,公慮無不周,此仁勝也。”
基礎信息
拼音xù jìn hū yuǎn
注音ㄒㄨˋ ㄐ一ㄣˋ ㄏㄨ ㄩㄢˇ
感情恤近忽遠是中性詞。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于處事。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嘴里牙多(意思解釋)
- 挺身而出(意思解釋)
- 假公濟私(意思解釋)
- 秋水伊人(意思解釋)
- 臭名遠揚(意思解釋)
- 秣馬厲兵(意思解釋)
- 疙里疙瘩(意思解釋)
- 旁征博引(意思解釋)
- 古色古香(意思解釋)
- 信以為真(意思解釋)
- 大開方便之門(意思解釋)
- 室邇人遙(意思解釋)
- 勝友如云(意思解釋)
- 錯落有致(意思解釋)
- 一竅不通(意思解釋)
- 有求必應(意思解釋)
- 鳳協鸞和(意思解釋)
- 才高七步(意思解釋)
- 坐以待斃(意思解釋)
- 滿面春風(意思解釋)
- 落落寡合(意思解釋)
- 戰不旋踵(意思解釋)
- 不問青紅皂白(意思解釋)
- 屨及劍及(意思解釋)
- 廣開言路(意思解釋)
- 一枕黃粱(意思解釋)
- 來情去意(意思解釋)
- 處安思危(意思解釋)
※ 恤近忽遠的意思解釋、恤近忽遠是什么意思由知識星宿-漢語知識在線查詢專業必備工具提供。
相關成語
成語 | 解釋 |
---|---|
攀龍附鳳 | 附:接觸、依附。比喻巴結或投靠有權勢聲望的人。 |
繩之以法 | 繩:準繩;引申為制裁;之:代詞代犯法的人;以:用;拿;法:法律;法令。用法律作準繩;給予制裁。 |
支支吾吾 | 亦作“支支梧梧”。謂說話吞吞吐吐,含混躲閃。 |
彬彬有禮 | 彬彬:原為文采與質樸兼備貌。形容文雅而有禮貌。 |
金光閃閃 | 閃閃:光亮閃爍。金光閃爍耀眼 |
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 | 鬩:爭吵;墻:門屏。兄弟們雖然在家里爭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內部雖有分歧,但能團結起來對付外來的侵略。 |
進本退末 | 本:根本;末:枝節。指重視根本、主要的東西,抑制直接、次要的。 |
爭先恐后 | 爭著向前;唯恐落后。 |
材輕德薄 | 指才德疏淺。有時用為謙詞。 |
穩操勝券 | 穩:穩當地;操:拿著;掌握。穩穩地拿著勝利的憑證。比喻有勝利的把握。 |
分路揚鑣 | 揚鑣:指驅馬前進。分路而行。比喻目標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
家無儋石 | 十斗為一石,兩石為一儋。形容家里沒有存糧。比喻家境困難。 |
黑天半夜 | 指深更半夜。 |
叫苦連天 | 一聲接一聲地訴苦。 |
如癡如醉 | 形容神態失常,失去自制。 |
白草黃云 | 形容邊塞荒漠凄涼的景象。 |
欺人自欺 | 自欺:自我欺騙。欺騙自己,也欺騙別人。 |
運籌帷幄 | 運籌:籌劃;策劃。帷幄:軍中營帳。原指在營帳中謀劃制定作戰的方法策略。 |
形影相隨 | 像人或物體與其影子那樣總是在一起。形容關系密切;永不分離。 |
心小志大 | 辦事小心,抱負遠大。 |
祝哽祝噎 | 祝:禱祝;哽、噎:食物堵住食道。古代帝王敬老、養老的表示:請年老致仕者飲酒吃飯,設置專人禱祝他們不哽不噎。 |
呼風喚雨 | 原指神仙道士的神通廣大;可以呼喚風雨。現多比喻人民群眾具有改造、支配自然的力量。有時也用以形容壞人的煽動。 |
望塵靡及 | 見“望塵莫及”。 |
轉彎磨角 | 見“轉彎抹角”。 |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 黃鐘被砸爛并被拋置一邊,而把泥制的鍋敲得很響。比喻有才德的人被棄置不用,而無才德的平庸之輩卻居于高位。 |
首尾兩端 | 兩端:拿不定主意。在兩者之間猶豫不決動搖不定。 |
聲馳千里 | 馳:傳揚。名聲遠播。形容聲望很高。 |
亂作一團 | 混雜在一起,形容極為混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