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班六房

意思解釋
基本解釋三班:指皂、壯、快班,均為差役;六房:指吏、戶、禮、兵、刑、工房,均為書辦胥吏。明、清時(shí)州縣衙門中吏役的總稱。
出處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想這新年大節(jié),老爺衙門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帖子來?”
例子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你能直接同兩縣衙門里三班六房的朋友,或各街坐卡子的老總們,打堆頑耍。”
基礎(chǔ)信息
拼音sān bān liù fáng
注音ㄙㄢ ㄅㄢ ㄌ一ㄡˋ ㄈㄤˊ
感情三班六房是中性詞。
用法聯(lián)合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借指衙門的辦事機(jī)構(gòu)。
英語all the officials in the yamen(all the staff of the country magistrate's office)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離世遁上(意思解釋)
- 見風(fēng)是雨(意思解釋)
- 任人唯親(意思解釋)
- 進(jìn)本退末(意思解釋)
- 牛口之下(意思解釋)
- 膽寒發(fā)豎(意思解釋)
- 平淡無奇(意思解釋)
- 上無片瓦,下無插針之地(意思解釋)
- 觸目皆是(意思解釋)
- 聊以自慰(意思解釋)
- 指天誓日(意思解釋)
- 驚鴻艷影(意思解釋)
- 生死有命(意思解釋)
- 魚死網(wǎng)破(意思解釋)
- 大張旗鼓(意思解釋)
- 新官上任三把火(意思解釋)
- 勝友如云(意思解釋)
- 龍馭上賓(意思解釋)
- 牛郎織女(意思解釋)
- 形影相隨(意思解釋)
- 避俗趨新(意思解釋)
- 茍合取容(意思解釋)
- 力屈道窮(意思解釋)
- 慢條斯理(意思解釋)
- 為萬安計(jì)(意思解釋)
- 為所欲為(意思解釋)
- 舉措不當(dāng)(意思解釋)
- 獨(dú)占鰲頭(意思解釋)
※ 三班六房的意思解釋、三班六房是什么意思由知識星宿-漢語知識在線查詢專業(yè)必備工具提供。
相關(guān)成語
成語 | 解釋 |
---|---|
冰壺秋月 | 冰壺:盛水的玉壺;比喻潔白;秋月:中秋的月亮;比喻皎潔。心如冰清;和明月一樣潔凈。 |
歸心如箭 | 想回家的心情象射出的箭一樣快。形容回家心切。 |
不過爾爾 | 爾爾:如此如此。不過如此而已。 |
飽食終日,無所事事 | 飽:吃足;終日:整天。整天吃得飽飽的,什么事也不干。 |
價(jià)值連城 | 價(jià):價(jià)格;連城:連成一片的好多城池。形容物品很珍貴;價(jià)值很高。 |
斗方名士 | 斗方:一二尺見方的詩幅或書畫頁;名士:知名而未出仕的人。好在斗方上寫詩或作畫以標(biāo)榜的“名士”。舊指冒充風(fēng)雅的人。 |
暈頭轉(zhuǎn)向 | 暈:頭腦發(fā)昏;轉(zhuǎn)向:辨不清方向。形容頭腦昏亂辨不清方向。 |
南轅北轍 | 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
刻骨銘心 | 刻:刻劃;銘:在金屬上刻寫。刻在骨頭上;銘刻在心靈中。形容感受深刻或感激之至。 |
口快心直 | 有啥說啥;想啥說啥。形容人性情直爽;語言明快。 |
饑腸轆轆 | 饑腸:饑餓的肚子;轆轆:象聲詞;車輪滾動的聲音。肚子餓得咕咕直響;形容十分饑餓。 |
謙受益,滿招損 | 謙:謙遜,虛心;受:得到;益:好處;滿:自滿,驕傲;招:招惹;損:損害。自滿會招致?lián)p失,謙虛可以得到好處。 |
躡手躡腳 | 躡:放輕腳步。形容動作很輕;有時(shí)指走路時(shí)非常小心;或偷偷地跟隨。 |
半吊子 | 膚淺的人。形容不通情理,說話隨便,舉止不沉穩(wěn)的人。 |
路無拾遺 | 見“路不拾遺”。 |
丑媳婦免不得見公姑 | 公姑:公婆。比喻害怕見人而不得不見人。 |
供不應(yīng)求 | 供應(yīng)不能滿足實(shí)際需要。供:供應(yīng)。 |
性急口快 | 性子急,有話就說。 |
視死如歸 | 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樣平常。形容為了正義事業(yè);不怕犧牲生命。 |
乳臭未干 | 身上的奶腥氣還沒有退盡。對年幼人表示輕蔑的說法。 |
走南闖北 | 指走過南方北方不少地方。也泛指闖蕩。 |
春冰虎尾 | 踩著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將解凍的冰上。比喻處境非常危險(xiǎn)。 |
塵外孤標(biāo) | 塵外:世外;孤標(biāo):孤立的標(biāo)志。形容清峻突出或人的清高品質(zhì)。 |
作壁上觀 | 壁:壁壘;營寨周圍的高墻。在壁壘上觀看別人交戰(zhàn)。比喻從旁觀望;置身事外。 |
孝子賢孫 | 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孫。泛指有孝行的子孫。 |
心煩意亂 | 心情煩躁;思緒紛亂。形容內(nèi)心煩悶焦躁。煩:煩躁;意:心緒;心思。 |
湖光山色 | 湖水風(fēng)光;山巒秀色。形容山水景色之美。 |
知往鑒今 | 鑒:借鑒。了解過去作為今天的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