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的成語故事

拼音páo dīng jiě niú
基本解釋庖丁:廚師。廚師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觀規律的人;技術純熟神妙;做事得心應手。
出處先秦 莊周《莊子 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
庖丁解牛的典故
有一個名叫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靠著的地方,腳踩著的地方,膝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它合乎《桑林》舞樂的節拍,又合乎《經首》樂曲的節奏。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的技術怎么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臣下所探究的是自然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對于宰牛技術的追求。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對于牛體的結構還不了解),看見的只是整頭的牛。三年之后,(見到的是牛的內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現在宰牛的時候,臣下只是用意念去接觸牛的身體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覺器官停止活動了而全憑意念在活動。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間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宰牛的刀從來沒有碰過經絡相連的地方、緊附在骨頭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結的地方,更何況股部的大骨呢?技術高明的廚工每年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割肉。技術一般的廚工每月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砍骨頭。現在臣下的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數千頭,而刀口卻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牛身上的骨節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卻并不厚,用這樣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節,那么在運轉刀刃時一定寬綽而 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即使如此,可是每當碰上筋骨交錯的地方,我一見那里難以下刀,就十分警懼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動作放慢。刀子輕輕地動一下,嘩啦一聲骨肉就已經分離,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著,為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環顧,一副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樣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話,學到了養生之道啊。”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庖丁解牛)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變幻無常 | 明 蔡羽《遼陽海神傳》:“氣候悉如江南二三月,琪花寶樹,仙音法曲,變幻無常,耳目應接不暇。” |
十萬火急 | 老舍《趙子曰》:“趙子曰的腦府連發十萬火急的電報警告全國。” |
費盡心思 | 曾樸《孽海花》第11回:“后儒牽強附會,費盡心思,不知都是古今學不分明的緣故。” |
死腦瓜骨 | 錦云等《草莓三爺》:“你呀,就是死腦瓜骨!” |
過五關,斬六將 | |
七搭八扯 | |
叫化子 | 清·劉鶚《老殘游記續集遺稿》第四回:“管他有衣服沒衣服,比要飯的叫化子總強點,就算那間廚房旁邊的小房子,也怪暖和的,沒有什么不可以的。” |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七回:“宋江聽罷,扯定兩個公人說道:“卻是苦也!正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
神出鬼入 | 《淮南子 兵略訓》:“善者之動也,神出而鬼行。” |
識字知書 | 清·李漁《奈何天·慮婚》:“莫說別個,就是闕忠輩呵,一般也貌昂藏,識字知書,怎奈這命低微,執鐙隨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