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泰山的成語故事

拼音bù shí tài shān
基本解釋不認識泰山。比喻見聞太窄,認不出地位高或本領大的人。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
暫未找到成語不識泰山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不識泰山)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墨守成規 | 清 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鐘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朱嘗墨守以為準的也。” |
豆萁燃豆 | 三國 魏 曹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卑諂足恭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五宗世家》:“彭祖為人巧佞、卑諂足恭而心刻深。” |
信及豚魚 | 《周易 中孚》:“豚魚吉。信及豚魚也。” |
心灰意冷 | 清 梁啟超《湖南時務學堂學約》:“非有堅定之力,則一經挫折,心灰意冷。” |
臨危受命 | 三國 蜀 諸葛亮《前出師表》:“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
遁入空門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看破的,遁入空門,我聽見,并不驚異。” |
供不應求 | 《茅盾選集 長春南關行》:“現在接受了南方六個單位的訂貨單,每天生產一至二噸,供不應求。” |
時至運來 | 南朝 宋 顏延之《大筮箴》:“時至運來,當在三五。” |
三三兩兩 | 南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清商曲辭四 嬌女詩》:“行不獨自去,三三兩兩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