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投無路的成語故事

拼音zǒu tóu wú lù
基本解釋無路可走(投:投奔)。指陷入絕境。
出處元 楊顯之《瀟湘雨》第三折:“淋的我走投無路,知他這沙門島是何處酆都。”
走投無路的典故
《瀟湘雨》,中國元雜劇作品,是現存元雜劇中僅有的一部以男人負心為題材的劇作。寫書生崔通中狀元后,背棄前妻張翠鸞,又娶試官的女兒。在張翠鸞尋夫至崔通任所時,崔竟誣陷她是私逃的奴婢,將她判罪,發配沙門島,陰謀途中加害。行至臨江驛,翠鸞深夜悲哭,被失散多年任肅政廉訪使的父親張天覺發現,才得以申雪。作品對崔通的趨炎附勢、狠毒陰險的性格,有充分的揭露。語言流暢,關目動人。京劇《臨江驛》據此改編,仍在演出。“淋的我走投無路;知他這沙門島是何處酆都。”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走投無路)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手舞足蹈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上》:“樂則生矣,全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
德重恩弘 | 唐·韓愈《袁州刺史謝上表》:“顯榮頻煩,稱效寂蔑,又蒙赦其罪累,授以方州,德重恩弘。” |
滿滿當當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23回:“原來銀包不大,止那七兩多銀子已是包得滿滿當當的了,那里又包得這十兩銀子去?” |
鷗鳥不下 | 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黃帝》:“海上之人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游,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明日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也。” |
發綜指示 | 《史記·蕭相國世家》:“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 |
刻骨銘心 | 唐 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深荷王公之德,銘刻心骨。” |
棟梁之材 | 南朝 梁 劉義慶《世說新語 賞譽》:“庾子嵩目和嶠,森森如千丈松,雖磊砢有節目,施之大廈,有棟梁之用。” |
爭先恐后 | 明 屠勛《屠康僖公集 重建陡門橋記》:“匪公帑而樂施者爭先恐后。” |
大樹將軍 | 《后漢書·馮異傳》:“諸將軍并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 |
促膝談心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大郎置酒相待,促膝談心,甚是款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