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相識的成語故事

拼音bù dǎ bù xiāng shí
基本解釋指經(jīng)過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結(jié)交、相處。
出處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38回:“戴宗道:‘你兩個今番卻做個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識。’”
不打不相識的典故
宋江因犯案被發(fā)配到江州,遇到早就想結(jié)識他的戴宗。于是兩 人一起進城,在一家酒店里喝酒。才飲得兩三杯,又遇到李逵后來, 三人又到江邊的琵琶亭酒館去喝酒。 吃喝間,宋江嫌送來的魚湯不甚好,叫酒保去做幾碗新鮮魚燒 的湯來醒酒。正好酒館里沒有新鮮魚,于是李逵跳起來說:“我去漁 船上討兩尾來與哥哥吃!”
戴宗怕他惹事,想叫酒保去取,但李逵一定要自己去。
李逵走到江邊,對著漁人喝道:“你們船上活魚把兩條給我。”
一個漁人說:“漁主人不來,我們不敢開艙。”
李逵見漁人不拿魚,便跳上一只船,順手把竹笆蔑一拔。沒想到 竹笆蔑是沒有底的,只用它來攔魚,他這一拔,就讓魚全跑了。李逵 一連放跑了好幾條船上的魚,惹怒了幾十個打漁人。大家七手八腳 地拿竹篙來打李逵。李逵大怒,兩手一架,早搶過五六條竹篙在手 里,一下子全扭斷了。正在這時,綽號“浪里百條”的漁主人張順來 了。張順見李逵無理取鬧,便與他交起手來。兩人從船上打到江岸, 又從江岸打到江里。張順?biāo)詷O好,李逵不是他的對手。他將李逵按 在水里,李逵被嗆得暈頭轉(zhuǎn)向,連聲叫苦。
這時戴宗跑來,對張順喊道:“足下先救了我這位兄弟,快上來 見見宋江!”
原來,張順認(rèn)得戴宗,平時又景仰宋江的大名,只是不曾拜識。 聽戴宗一喊,急忙將李逵托上水面,游到江邊,向宋江施禮。戴宗向 張順介紹說:“這位是俺弟兄,名叫李逵。”
張順道:“原來是李大哥,只是不曾相識!”
李逵生氣地說:“你嗆得我好苦呀!”
張順笑道:“你也打得我好苦呀!”
說完,兩個哈哈大笑。戴宗說:“你們兩個今天可做好兄弟了常言說:不打一聲場不會相識。”幾個人聽了,都笑了起來。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不打不相識)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歌功頌德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周本紀(jì)》:“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
泥牛入海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潭州龍山和尚》:“我見兩個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無消息。” |
發(fā)綜指示 | 《史記·蕭相國世家》:“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fā)蹤指示獸處者人也。” |
南轅北轍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魏策》:“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shù),而離王愈遠(yuǎn)耳。猶至楚而北行。” |
來蹤去跡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6卷:“陸婆向來也曉得兒子些來蹤去跡,今番殺人一事,定有干涉,只是不敢問他,卻也懷著鬼胎。” |
算盡錙銖 | 清·昭梿《嘯亭雜錄·吳利府》:“嘗牟利于主算者,主算者算盡錙銖,其父猶以為未足。” |
同心合力 | 《書·泰誓中》:“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
快心滿志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6回:“只圖一時快心滿志,不管犯世途萬種危機。” |
取而代之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jì)》:“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
慷慨悲歌 | 晉 陶潛《怨詩楚調(diào)示龐主簿鄧治中》:“慷慨獨悲歌,鐘期信為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