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車下走的成語故事

拼音shì chē xià zǒu
基本解釋釋:放下,放開。下車徒步跑。形容遇事不冷靜。
出處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行數百數,以駒為不疾,奪轡代之;御可數百步,以馬為不進,盡釋車而走。”
釋車下走的典故
春秋時期,齊景公出游到少海,宮廷派人來報告說相國晏嬰病得非常厲害。如果回去晚了就見不到他的面了,景公急忙上了車,剛走不遠,景公認為車夫駕得太慢,就親自駕車往回趕。又沒走多遠,他還認為馬太慢就跳下馬車徒步往回跑。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釋車下走)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積不相能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吳漢傳》:“君與劉公積不相能,而信其虛淡,不為之備,終受制矣。” |
阿諛奉承 | 明 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他卻小器易盈,況且是個小人,在人前不過一味阿諛奉承。” |
幫倒忙 | 浩然《艷陽天》第94章:“無形中,你們是幫倒忙,往我馬之悅這邊兒趕人哪!” |
目光短淺 | 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第一章:“這位精明的莊稼人思前想后,竟得出了一個目光短淺的結論。” |
死要面子 | 張潔《沉重的翅膀》:“你知道爸爸死要面子,絕不會把這些事往外講。” |
處之泰然 | 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宋 朱熹注:“顏子之貧如此,而處之泰然,不以害其樂。” |
有去無回 | 柯崗《逐鹿中原》第11章:“反而成了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了!” |
臨危受命 | 三國 蜀 諸葛亮《前出師表》:“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
通都大邑 | 唐 韓愈《守戒》:“今之通都大邑,介于屈強之間,而不知為備。” |
進銳退速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其進銳者,其退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