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宜之計的成語故事

拼音quán yí zhī jì
基本解釋權:姑且、暫且。宜:適宜。計:計謀、辦法。指為了應付某種情況而暫時采取的辦法。
出處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王允傳》:“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權宜之計的典故
東漢末年,軍閥董卓率軍進入洛陽,廢掉漢少帝,另立9歲的漢獻帝,竊居相位,權勢烜赫一時。董卓有一個部將名叫呂布,精通武藝。2 人專橫跋扈,任意殺戮朝臣和百姓,弄得民怨沸騰。
司徒王允見董卓禍害日深,曾幾次秘密召集幾個大臣商議誅殺董卓,決定用計策動呂布來殺死董卓。公元192年4月,漢獻帝久病初愈,在未央殿大會群臣。董卓命令呂布等帶領衛隊護衛。這時候,王允設下的伏兵,突然朝董卓沖殺過去,董卓從馬車上摜下來,大聲疾呼:“呂布在哪里?”呂布怒喝一聲:“皇上下令誅殺你這個逆賊!”喊聲剛落,一戟將董卓刺死了。
董卓被殺死后,王允認為大患已除,天下太平,做事就不因時因事而采取變通辦法(原文是“不循權宜之計”),所以好多部下對他逐漸疏遠了。不久,董卓的舊部郭汜、李傕攻入長安(這時漢獻帝已西遷長安)殺死王允,趕走呂布。后來,郭汜、李傕又爭權奪利,互相火并起來,關中地區出現軍閥混戰的局面。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權宜之計)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本位主義 | 毛澤東《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六)本位主義,一切只知道為四軍打算,不知道武裝地方群眾是紅軍的重要任務之一?!?/td> |
趁火打劫 | 清 頤瑣《黃繡球》第三回:“這一天見來的很是不少,黃通理更代為躊躇,怕的是越來越多,容不下去,而且難免有趁火打劫,順手牽羊的事?!?/td> |
人才濟濟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62回:“閏臣見人才濟濟,十分歡悅?!?/td> |
婦人醇酒 | 語出《史記·魏公子列傳》:“秦數使反閒……公子(無忌)自知再以毀廢,乃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日夜為樂者四歲,竟病酒卒?!?/td> |
鷗鳥不下 | 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黃帝》:“海上之人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游,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明日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也?!?/td> |
意氣風發 | 三國 魏 曹植《魏德論》:“武皇之興也,以道凌殘,義氣風發。” |
大包大攬 | 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第四章:“他手里搖擺著酒瓶子,大包大攬地說:‘這個小姑娘,跟我投緣分。’” |
趕盡殺絕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黃天祿上馬,提槍出營,見余化曰:‘匹夫趕盡殺絕,但不知你可有造化受其功祿!’” |
投石問路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12回:“此名為‘投石問路’。下面或是有溝,或是有水,就是落在實地,再沒有聽不出來的?!?/td> |
絆腳石 | 毛澤東《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至于蔣介石呢,他消極抗戰,積極反共,是人民抗戰的絆腳石?!?/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