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策,走是上計的成語故事

拼音sān shí liù cè,zǒu shì shàng jì
基本解釋指事情已經(jīng)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出走了事。
出處《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三十六策,走是上計的典故
南北朝時期,齊明帝暴病而死,王敬則倉卒在東面起義,朝廷十分震驚。東昏侯在東宮召集手下密議反叛,派人登樓觀察,看到征虜亭發(fā)生火災,說王敬則來了,假裝要走。有人告訴王敬則,王敬則譏笑檀道濟父子逃走不負責任。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三十六策,走是上計)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絕長續(xù)短 | 《戰(zhàn)國策 楚策四》:“今楚國雖小,絕長續(xù)短,猶以數(shù)千里。” |
名士風流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方術(shù)傳論》:“漢世之所謂名士者,其風流可知矣。” |
超俗絕世 | 漢·趙壹《非草書》:“夫杜崔張之,皆有超俗絕世之才,博學余暇游手于斯。” |
嚴刑峻法 | 東漢 班固《漢書 丙吉傳》:“后遭條獄之詔,吉捍拒大難,不避嚴刑峻法。” |
無時無刻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自是行忘止,食忘餐,卻像掉了一件東西的,無時無刻不在心上。” |
發(fā)號施令 | 《尚書 冏命》:“發(fā)號施令,罔有不臧。” |
弟子孩兒 | 元·無名氏《鴛鴦被》第二折:“我走到半路,被那巡更的歹弟子孩兒把我攔住,道我是犯夜的。” |
通今達古 | 胡蘊玉《<中國文學史>序》:“述學派之流別,論政治之得失,縱有通今達古之才,而無瑰瑋奇麗之筆,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
亡命之徒 | 《周書 郭彥傳》:“亡命之徒,咸從賦役。” |
聰明反被聰明誤 | 宋 蘇軾《東坡續(xù)集 洗兒》:“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