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之無的成語故事

拼音bù shí zhī wú
基本解釋識:認(rèn)識。形容人不識字,文化水平很低。
出處唐 白居易《與元九書》:“仆始生六七月時(shí),乳母抱弄于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仆者,仆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
不識之無的典故
唐朝時(shí)期,大詩人白居易從小就聰明過人,據(jù)《新唐書》記載他生下的第7個(gè)月就能指認(rèn)“之無”兩字,他的乳母百試不差。他給元稹的信證實(shí):“仆始生六七月時(shí),乳母抱弄于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仆者,仆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不識之無)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澆風(fēng)薄俗 | 唐 陳黯《辯謀》:“得之則逸身豐家,不得則嫉時(shí)怨命,噫,此真澆風(fēng)薄俗者之心也。” |
繩之以法 | 漢 馮衍《上疏自陳》:“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繩之以法則為罪,施之以德則為功。” |
力小任重 | 《周易·系辭下》:“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
逢人只說三分話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21卷:“如今俗語云,逢人只說三分話,只此便是不忠。” |
如臂使指 | 東漢 班固《漢書 賈誼傳》:“令海內(nèi)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 |
不僧不俗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張廷秀逃生救父》:“倘一時(shí)沒眼色,配著個(gè)不僧不俗如醉如癡蠢物,豈不誤了終身?” |
平淡無奇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9回:“聽起安老爺這幾句話,說得也平淡無奇。” |
玉卮無當(dāng)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外儲說右上》:“今有白玉之卮而無當(dāng),有瓦卮而有當(dāng),君渴將何以飲?” |
光前啟后 | 明·王九思《繡停針·壽康對山太史》套曲:“名已就,子亦有。鳳毛麟角,光前啟后。” |
狹路相逢 | 元 無名氏《爭報(bào)恩》:“不如做個(gè)計(jì)較,放了他回去,狹路相逢,安知沒有報(bào)恩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