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水相逢的成語故事

拼音píng shuǐ xiāng féng
基本解釋萍:浮萍;是隨風飄蕩;聚散離合不定的一種厥類植物。像浮萍隨水飄泊;偶然聚在一起。比喻互不相識的人偶然相遇。
出處唐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萍水相逢的典故
王勃字子安,是唐初著名的文學家。他少年時便很有才學,6歲時就能寫文章,而且寫得又快又好;14歲時,已能即席賦詩。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辭齊名,合稱“初唐四杰”。他15歲應舉及第,曾經擔任參軍(將軍府的重要幕僚),后因罪免官。公元676年,王勃去交趾(在今越南境內)探望做縣令的父親。途經洪都(今江西南昌)時,都督閻伯嶼因重修的滕王閣落成,定于九月九日重陽節在那里宴請文人雅士和賓客朋友。他的女婿吳子章很有文才,閻伯嶼叫他事先寫好一篇序文,以便到時當眾炫耀。王勃是當時有名文士,也在被請之列。宴會上,閻伯嶼故作姿態,請來賓為滕王閣作序。大家事先都無準備,所以都托辭不作。請到王勃時,他卻并不推辭,當場揮毫疾書,一氣呵成,寫就了著名的《滕王閣序》,各賓客看了一致稱好。閻伯嶼讀后也深為欽佩,認為這篇序文比自己女婿寫的要高明得多,也就不再讓吳子章出場著文了。《滕王閣序》構思精絕,文氣通順暢達,而又縱橫交錯。序文在鋪敘盛會勝景的同時,也流露出王勃壯志難酬的感慨:“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這幾句的意思是:關山重重,難以攀越,有誰為失路的人悲哀?今天與會的人像萍浮水面,偶然相遇,都是他鄉之客。表達了他生不逢時,慨嘆自已命運不佳的心情。不久,王勃離開洪都,前往交趾。不幸的是在渡海時遇難,死時才26歲。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萍水相逢)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進種善群 | 清·張鶴齡《法人篇》:“且變法之后,而人亦有與之俱變者,此進種善群之公例,而其效有操券決也。” |
龍飛鳳舞 | 宋 蘇軾《表忠觀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龍飛鳳舞,萃于臨安。” |
物腐蟲生 | 宋 蘇軾《范增論》:“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 |
香草美人 | 漢·王逸《離騷序》:“《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諭,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靈修、美人,以譬于君。” |
舊地重游 | 郭沫若《洪波曲》第一章:“廣州,在1926年北伐的那一年,我是住過三個多月的,整整隔了十二年又到舊地重游了。” |
自強不息 | 《周易 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喟然長嘆 | 《論語·子罕》:“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
拂袖而去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12卷:“師云:‘侍者收取。’明拂袖而去。” |
愛才如渴 | 清·葉燮《原詩·外篇上》:“嫉惡甚嚴,愛才若渴,此韓愈之面目也。” |
歸十歸一 | 白誠仁、何紀光《小紅軍》:“你看他,又背紅纓槍又拿手榴彈,收拾得歸十歸一,真像個久經鍛煉的紅軍戰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