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倨后卑的成語故事

拼音qián jù hòu bēi
基本解釋倨:傲慢。卑:謙卑,恭順。先傲慢后恭順。亦作“前倨后恭”、“后恭前倨”。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前倨后卑的典故
戰國時期,縱橫家蘇秦求父親給他新皮袍和百兩黃金,前去秦國游說他的政治主張,沒有成功只好灰溜溜地回家,嫂子連飯都不給他吃。他并沒灰心,閉門讀書,甚至用錐刺股來提醒自己,后來他成為六國的丞相,回家時嫂子跪地不敢抬頭。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前倨后卑)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安內攘外 | 漢 張仲景《傷寒論 太陽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 |
回心轉意 | 元 高則誠《琵琶記》第31出:“怕你爹爹也有回心轉意時節,且更耐看如何?” |
懸而未決 | 孫中山《救國之急務》:“已將一切問題決定,惟有如何處置國會一層,懸而未決。” |
將計就計 | 元 李文蔚《張子房圯橋進履》:“將計就計,不好則說是好。” |
著手回春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3章:“他想起來高一功的情況不妙,尚炯回來也許會著手回春。” |
溝滿壕平 | 李云德《沸騰的群山》:“溝滿壕平,平地上的雪有三尺多深,寒氣逼人,滴水成冰。” |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序:“覺世間變幻之態,無有過于中國官場者……嘗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處說起。” |
前瞻后顧 |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七十致仕》:“死期將至,尚留金紫之班,而必至日暮途遠,夜行不休,前瞻后顧,無所棲歸,不亦太可憐乎!” |
鑿壁借光 | 晉·葛洪《西京雜記》第二卷:“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
算無遺策 | 《晉書 桓玄傳》:“自謂經略指授,算無遺策。” |